1,装载机二挡总成怎样拆装

打开后盖直接拽出来
不能用啊!伤机器

装载机二挡总成怎样拆装

2,装载机肖子是电焊焊的怎么卸

这是厂家干绝活了,不考虑后期维修保养,方法有二,电焊割开焊接处,或者用沙轮机磨掉焊点。
我有个斗山225的液压油箱开焊了 第一次拿电焊没两天开了 后来拆下来又去的氩弧焊那地方焊的 他有那样的 手拿着焊条 那样结实

装载机肖子是电焊焊的怎么卸

3,装载机的轴怎么拆下

常见问题 我觉得的就是变速箱的毛病最多了 我现在开的是厦工50-II型装载机 变速箱几乎每年都修 变矩器涡轮损坏 漏油等等 再就是制动不回位 油缸漏油 铲销堵塞等等小毛病了一、装载机驱动桥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装载机的驱动桥输出扭矩大,结构复杂,易出现故障现介绍常见故障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 1.异响。驱动桥出现响声的原因比较复杂,若零部件质量不合格、主传动装配调整不当及磨损过甚等都会使装载机在工作中出现响声。 (1)齿轮啮合间隙不当而发出的响声。如啮合间隙过大的齿间相互撞击,响声为无节奏的“咯瞪、咯瞪”声;啮合间隙过小,使齿之间相互挤压,响声为连续的“嗽嗽”声,并伴发热;啮合间隙不均匀时,响声是有节奏的“硬硬”声,严重时驱动桥会发生摆动。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重新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 (2)轴承间隙不当发出的响声。如轴承间隙过小,响声为“缨……”的连续声;轴承间隙过大时,则发出杂乱的“哈啦、哈啦”声。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重新调整轴承间隙。 (3)差速器异响:如行星齿轮与十字轴卡滞时会发出“嘎叭、嘎叭”声,且多在转弯时出现;行星齿轮啮合不良的响声较复杂,当机器直线行驶时,是“嗯……”的响声,且机器速度越高响声越大,在转弯时还会出现“咯噔、咯噔”声。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更换十字轴或行星齿轮。 2.过热。如机器行驶或作业一段时间后,摸桥壳,若感觉很烫手,即为驱动桥过热。主因是轴承间隙和齿轮啮合间隙过小以及缺少润滑油。处理方法是先检查是否缺少润滑油,若不缺油,则应拆下主传动,检查和调整轴承间隙或齿轮的啮合间隙。 3.漏油。漏油现象为机器作业或停放时,在主传动与桥壳的结合处以及轮边减速器的内侧有齿轮油渗出。主传动与桥壳的结合处漏油,原因是螺栓松动或石棉纸垫片破损;轮边减速器内侧漏油,主要是由于双口骨架油封或“O”形密封圈破损造成。处理方法是更换双唇骨架油封或石棉纸垫。 二、装载机传动系统典型故障及原因分析 1.柴油机工作正常,装载机却不能行走。首先检查变速器的油量限位阀和变速压力表,如发现缺油,应添加新油,但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变速器发热。然后检查工作装置和装载机,如果工作装置起落正常,整机也可转向,而装载机无法行走,则肯定是因为变速泵损坏引起的若工作装置不能动作,整机也无法转向,装载机不能行走,则多是变矩器的钢板连接螺栓被剪断或是弹性板破裂造成的,此时必须更换或修复损坏件。 2.装载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首先检查变速压力是否正常。如果挂倒挡时压力降低,证明倒挡部分漏油太多。必须更换倒挡活塞环及磨损较严重的摩擦片,调整倒挡间隙至规定值。如果倒挡不降压,证明前进挡有卡死的现象。必须检查I挡内齿圈上面的隔离环是否断裂。如断裂,应及时更新。 3.I挡驱动无力,其他挡位正常。首先检查变速压力,如I挡位压力在1kPa以下,驱动必然无力。造成原因是I挡活塞环擦伤或磨损严重、油缸外部的“O”形密封圈损坏。此时必须更换损坏的活塞环或密封圈。如果变速压力表在I挡位置没有降压现象,则很可能是变速拉杆没有调整到位,应重新调整好变速拉杆。 4.装载机不能前进及后退,但变速压力、动臂、转斗和转向都正常。排除这一故障时,先检查变速器内是否缺油和进油管路是否堵塞,然后检查变速器油底壳和变矩器滤油器,如果发现有金属碎块等异物,可以肯定变速器内的超越离合器有零件损坏;如果发现变速器油底壳和变矩器滤油器内有铝屑,则可以肯定变矩器有零件损坏,必须拆卸并检查变速器和变矩器,修理或更换损坏的零件。排除上述原因后,若机器仍不能行走,则可能是中间轴上的齿轮脱落,导致动力无法输出。 5.驱动无力,装载机时走时停。检查变速器旁边的油量限位阀,如发现缺油应补新油。如果油量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压力表。若压力表指针摆动剧烈,表明供油不足,可依次检查进油管路是否堵塞、胶管是否起泡、变矩器滤油器是否堵塞、滤油器的滤芯是否清洁。如果是上述原因,应对症排除。 三、装载机工作装置的故障原因及处理 装载机的工作装置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装配困难。部件装不上或装配后铰接处转动不灵活,此时需要拆卸下来进行火焰校正或到胎具上校正。有时几个部件虽然能够装配起来,但由于零件公差超标,易造成局部磨损和干涉,留下隐患。(2)整机装配出厂后使用一段时间出现质量事故。如摇臂弯曲扭断、动臂变形、横梁开焊、铲斗拉斜撕裂、液压缸拉伤漏油及活塞杆弯曲等。 主要原因:工作装置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焊接精度不良,造成装配困难,使机器工作中各零件受力不正常,引起磨损及破坏;液压缸不合格也是造成工作装置装配困难和破坏的重要因素。装载机工作装置损坏一般集中在前车架、动臂和液压缸等部件上。 解决措施:对焊接工装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对各部件的焊接和加工质量严格控制,遵守各种工艺和操作规程;增强液压缸的检测工作,对动臂、转斗液压缸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四、装载机转方向沉重故障的排除方法 装载机采用的是流量放大转向系统,由优先型流量放大阀与全液压转向器组成。转方向沉重有两种情况,一是方向盘转动沉重,另一种是方向盘转动灵活,而整机转向沉重。 方向盘转动沉重一般是先导系统故障引起。应检查先导系统的压力、管路连接及管路接头等是否有问题。 方向盘转动灵活,而整机转向沉重,一般是转向系统故障引起,应检查管路连接、吸油管路、转向系统的压力、油缸等是否有问题。 在进行系统压力的测定和调整前,要将整机停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放下动臂,放平铲斗,熄灭发动机,确保安全。测量先导压力前,先将动臂放到最低位置,铲斗收到最大收斗角位置。测量转向压力前,先将液压限位用的顶杆拆掉。 先导正常的压力为:发动机在怠速油门下不低于2.2MPa,在高速油门下不高于5MPa。 测量转向压力时,必须将车转向到最大转角,处于机械限位状态,并保持方向盘处于转向状态,发动机在高速油门时,转向系统压力达到15MPa。 如果以上两种测量压力不符合规定值,需要重新调整。调先导压力是调双联泵后部的溢流阀。调转向压力是在优先型流量放大阀的端部。 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这种情况主要是旧车,此时要重点检查先导泵回油以及限位阀回油管路连接是否正确。如果回油管路接错,容易引起背压升高、操纵力重的问题。另外还要检查吸油管路是否有进气、漏油的地方。 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有堵塞。如果管路或接头因污物堵塞,容易引起背压升高、操纵力重的问题。 检查油缸是否有内泄,将转向油缸活塞收到底,拆下无杆腔油管,使有杆腔继续充油。若无杆腔油口有较多油液泄出,则说明活塞密封环已损坏,应更换。如果油缸内泄,一般转向系统压力会低,同时转向无力。
如楼上说的不行你在换个2轴在和2轴箱的时候要注意12级输出轴的松紧要不也爱美劲

装载机的轴怎么拆下

4,装载机轴怎么拆下

如楼上说的不行你在换个2轴在和2轴箱的时候要注意12级输出轴的松紧要不也爱美劲
常见问题 我觉得的就是变速箱的毛病最多了 我现在开的是厦工50-ii型装载机 变速箱几乎每年都修 变矩器涡轮损坏 漏油等等 再就是制动不回位 油缸漏油 铲销堵塞等等小毛病了一、装载机驱动桥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装载机的驱动桥输出扭矩大,结构复杂,易出现故障现介绍常见故障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 1.异响。驱动桥出现响声的原因比较复杂,若零部件质量不合格、主传动装配调整不当及磨损过甚等都会使装载机在工作中出现响声。 (1)齿轮啮合间隙不当而发出的响声。如啮合间隙过大的齿间相互撞击,响声为无节奏的“咯瞪、咯瞪”声;啮合间隙过小,使齿之间相互挤压,响声为连续的“嗽嗽”声,并伴发热;啮合间隙不均匀时,响声是有节奏的“硬硬”声,严重时驱动桥会发生摆动。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重新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 (2)轴承间隙不当发出的响声。如轴承间隙过小,响声为“缨……”的连续声;轴承间隙过大时,则发出杂乱的“哈啦、哈啦”声。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重新调整轴承间隙。 (3)差速器异响:如行星齿轮与十字轴卡滞时会发出“嘎叭、嘎叭”声,且多在转弯时出现;行星齿轮啮合不良的响声较复杂,当机器直线行驶时,是“嗯……”的响声,且机器速度越高响声越大,在转弯时还会出现“咯噔、咯噔”声。处理方法是拆下主传动机构,更换十字轴或行星齿轮。 2.过热。如机器行驶或作业一段时间后,摸桥壳,若感觉很烫手,即为驱动桥过热。主因是轴承间隙和齿轮啮合间隙过小以及缺少润滑油。处理方法是先检查是否缺少润滑油,若不缺油,则应拆下主传动,检查和调整轴承间隙或齿轮的啮合间隙。 3.漏油。漏油现象为机器作业或停放时,在主传动与桥壳的结合处以及轮边减速器的内侧有齿轮油渗出。主传动与桥壳的结合处漏油,原因是螺栓松动或石棉纸垫片破损;轮边减速器内侧漏油,主要是由于双口骨架油封或“o”形密封圈破损造成。处理方法是更换双唇骨架油封或石棉纸垫。 二、装载机传动系统典型故障及原因分析 1.柴油机工作正常,装载机却不能行走。首先检查变速器的油量限位阀和变速压力表,如发现缺油,应添加新油,但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变速器发热。然后检查工作装置和装载机,如果工作装置起落正常,整机也可转向,而装载机无法行走,则肯定是因为变速泵损坏引起的若工作装置不能动作,整机也无法转向,装载机不能行走,则多是变矩器的钢板连接螺栓被剪断或是弹性板破裂造成的,此时必须更换或修复损坏件。 2.装载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首先检查变速压力是否正常。如果挂倒挡时压力降低,证明倒挡部分漏油太多。必须更换倒挡活塞环及磨损较严重的摩擦片,调整倒挡间隙至规定值。如果倒挡不降压,证明前进挡有卡死的现象。必须检查i挡内齿圈上面的隔离环是否断裂。如断裂,应及时更新。 3.i挡驱动无力,其他挡位正常。首先检查变速压力,如i挡位压力在1kpa以下,驱动必然无力。造成原因是i挡活塞环擦伤或磨损严重、油缸外部的“o”形密封圈损坏。此时必须更换损坏的活塞环或密封圈。如果变速压力表在i挡位置没有降压现象,则很可能是变速拉杆没有调整到位,应重新调整好变速拉杆。 4.装载机不能前进及后退,但变速压力、动臂、转斗和转向都正常。排除这一故障时,先检查变速器内是否缺油和进油管路是否堵塞,然后检查变速器油底壳和变矩器滤油器,如果发现有金属碎块等异物,可以肯定变速器内的超越离合器有零件损坏;如果发现变速器油底壳和变矩器滤油器内有铝屑,则可以肯定变矩器有零件损坏,必须拆卸并检查变速器和变矩器,修理或更换损坏的零件。排除上述原因后,若机器仍不能行走,则可能是中间轴上的齿轮脱落,导致动力无法输出。 5.驱动无力,装载机时走时停。检查变速器旁边的油量限位阀,如发现缺油应补新油。如果油量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压力表。若压力表指针摆动剧烈,表明供油不足,可依次检查进油管路是否堵塞、胶管是否起泡、变矩器滤油器是否堵塞、滤油器的滤芯是否清洁。如果是上述原因,应对症排除。 三、装载机工作装置的故障原因及处理 装载机的工作装置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装配困难。部件装不上或装配后铰接处转动不灵活,此时需要拆卸下来进行火焰校正或到胎具上校正。有时几个部件虽然能够装配起来,但由于零件公差超标,易造成局部磨损和干涉,留下隐患。(2)整机装配出厂后使用一段时间出现质量事故。如摇臂弯曲扭断、动臂变形、横梁开焊、铲斗拉斜撕裂、液压缸拉伤漏油及活塞杆弯曲等。 主要原因:工作装置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焊接精度不良,造成装配困难,使机器工作中各零件受力不正常,引起磨损及破坏;液压缸不合格也是造成工作装置装配困难和破坏的重要因素。装载机工作装置损坏一般集中在前车架、动臂和液压缸等部件上。 解决措施:对焊接工装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对各部件的焊接和加工质量严格控制,遵守各种工艺和操作规程;增强液压缸的检测工作,对动臂、转斗液压缸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四、装载机转方向沉重故障的排除方法 装载机采用的是流量放大转向系统,由优先型流量放大阀与全液压转向器组成。转方向沉重有两种情况,一是方向盘转动沉重,另一种是方向盘转动灵活,而整机转向沉重。 方向盘转动沉重一般是先导系统故障引起。应检查先导系统的压力、管路连接及管路接头等是否有问题。 方向盘转动灵活,而整机转向沉重,一般是转向系统故障引起,应检查管路连接、吸油管路、转向系统的压力、油缸等是否有问题。 在进行系统压力的测定和调整前,要将整机停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放下动臂,放平铲斗,熄灭发动机,确保安全。测量先导压力前,先将动臂放到最低位置,铲斗收到最大收斗角位置。测量转向压力前,先将液压限位用的顶杆拆掉。 先导正常的压力为:发动机在怠速油门下不低于2.2mpa,在高速油门下不高于5mpa。 测量转向压力时,必须将车转向到最大转角,处于机械限位状态,并保持方向盘处于转向状态,发动机在高速油门时,转向系统压力达到15mpa。 如果以上两种测量压力不符合规定值,需要重新调整。调先导压力是调双联泵后部的溢流阀。调转向压力是在优先型流量放大阀的端部。 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这种情况主要是旧车,此时要重点检查先导泵回油以及限位阀回油管路连接是否正确。如果回油管路接错,容易引起背压升高、操纵力重的问题。另外还要检查吸油管路是否有进气、漏油的地方。 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有堵塞。如果管路或接头因污物堵塞,容易引起背压升高、操纵力重的问题。 检查油缸是否有内泄,将转向油缸活塞收到底,拆下无杆腔油管,使有杆腔继续充油。若无杆腔油口有较多油液泄出,则说明活塞密封环已损坏,应更换。如果油缸内泄,一般转向系统压力会低,同时转向无力。

5,冲压如何装拆模

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脱料板。 一. 模具的维护要领: 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和卸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脱料板的拆卸要保证脱平衡弹出,脱料板的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 1. 凸凹模的维护: 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元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更换凸模要试插脱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 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更换已断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 2.脱料板的维护: 脱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引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脱料板时先将凸模和脱料板清理乾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脱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脱料背板上脱料是否足够。脱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脱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减0.03-0.05mm,当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脱料镶块和脱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脱料板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将遭到破坏,须加以维护. 。 3. 导向部位检查: 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换。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料梢(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状况(脱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换,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 4. 模具间隙的调整: 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元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料梢(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 二. 模具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处理对策 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 1.冲件毛边. (1)原因:A、刀口磨损; 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 E、模具上下错位。 (2)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 2.跳屑压伤 (1)原因:A、间隙偏大; 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於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 (2)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 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 3.屑料阻塞 (1)原因: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著於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2)对策: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 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 (1)原因: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脱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 (2)对策:A、研修刀口; 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脱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於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 5.卡料 (1)原因: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 (2)对策: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 6.料带镰刀弯 (1)原因:A、冲压毛边( 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 (2)对策:A、研修下料刀口; 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脱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 7.凸模断裂崩刃 (1)原因:A、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导致;B、 送料不当,切半料;C、凸模强度不足;D、大小凸模相距太近,冲切时材料牵引,引发小凸模断;E、凸模及凹模局部过於尖角;F、冲裁间隙偏小;G、无冲压油或使用的冲压油挥发性较强;H、冲裁间隙不均、偏移,凸、凹模发生干涉;I、脱料镶块精度差或磨损,失去精密导向功能;J、模具导向不准、磨损;K、凸、凹模材质选用不当,硬度不当;I、导料件(销)磨损; m、垫片加设不当。 (2)对策:A、.解决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问题; B、注意送料,及时修剪料带,及时清理模具;C、修改设计,增加凸模整体强度,减短凹模直刃部尺寸,注意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细小部后切;D、小凸模长度磨短相对大凸模一个料厚以上;E、修改设计;F、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细小部冲切间隙适当加大;G、调整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H、检查各成形件精度,并施以调整或更换,控制加工精度;I、研修或更换;J、更换导柱、导套,注意日常保养;K、更换使用材质,使用合适硬度;I、更换导料件; m、修正,垫片数尽可少,且使用钢垫,凹模下垫片需垫在垫块下面。 8.折弯变形尺寸变异 (1)原因:A、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B、折弯导位元部分精度差、磨损;C、折弯凸、凹模磨损( 压损);D、模具让位不足;E、材料滑移,折弯凸、凹模无导位功能,折弯时未施以预压;F、模具结构及设计尺寸不良;G、冲件毛边,引发折弯不良;H、折弯部位凸模、凹模加设垫片较多,造成尺寸不稳定;I、材料厚度尺寸变异;J、材料机械形能变异。 (1)对策:A、更换导正销;B、重新研磨或更换;C、重新研磨或更换;D、检查,修正;E、修改设计,增设导位及预压功能;F、修改设计尺寸,分解折弯,增加折弯整形等;G、研修下料位刀口; H、调整,采用整体钢垫;I、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 9.冲件高低(一模多件时) (2)原因:A、冲件毛边;B、冲件有压伤,模内有屑料;C、凸、凹模(折弯位)压损或损伤;D、冲剪时翻料;E、相关压料部位磨损、压损;F、相关撕切位撕切尺寸不一致,刀口磨损; G、相关易断位预切深度不一致,凸凹模有磨损或崩刃; H、相关打凸部位凸凹模有崩刃或磨损较为严重; I、模具设计缺陷。 (2)对策:A、研修下料位刀口; B、清理模具,解决屑料上浮问题;C、重新研修或更换新件;D、研修冲切刀口,调整或增设强压功能;E、检查,实施维护或更换;F、维修或更换,保证撕切状况一致; G、检查预切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H、检查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I、修改设计,加设高低调整或增设整形工位。 10.维护不当 (1)原因:A、模具无防呆功能,组模时疏忽导致装反方向、错位(指不同工位)等;B、已经偏移过间隙之镶件未按原状复原。 (2)对策: A、修改模具,增防呆功能;B、采模具上做记号等方式,并在组模后对照料带做必要的检查、确认,并做出书面记录,以便查询。 在冲压生产中,模具的日常维护作业至关重要,即日常注意检查冲压机及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冲压油的供给导向部的加油。模具上机前的检查,刃部的检查,各部位锁紧的确认等,如此可避免许多突发性事故的产生。修模时一定要先想而后行,并认真做好记录积累经验。
装模,首先将模具上下合模,用起吊装置吊住上模,通过模具上的导向部件与下模合在一起。然后将模具整体起吊运至冲压机械上(压力机,冲压机),放在压机中心,(有的压机和模具有快速定位装置),固定(一定要锁紧)。卸模和拆模与刚才顺序相反。以上所讲是普通手动冲压模具简单的过程。对于多工位模具、连续模、自动线还要结合具体设备进行装卸模具。

文章TAG:装载机  冲压  怎么  拆卸  装载机冲压板怎么拆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