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所得税要交多少

要针对不同的所得税征收方式进行不同的处理:一、查账征收应纳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 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大于零要交纳所得税,小于等于零不需纳所得税小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以下的,按10%征税,所得额6万以上的,按20%征税二、核定征收应纳所得税=收入总额x核定的所得率x25%,不进行纳税调整
10*25%1.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扣除(其实实际操作也不能扣,否则,你想想,简单的来说,就扣个没完了)2.企业所得税本质是对企业利润征税,体现了国家和企业共同分配利润的一个本质,而净利润,就是指企业在分配给国家之后的那一份利润。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有盈利的企业,本年利润总额大于0的企业。 税率一般是25%,但国家规定年利润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按20%的一半即10%缴纳。 科目:借 所得税 贷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所得税要交多少

2,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纳税调整1、业务招待费25万元,扣除标准1)25*60%=15万元2)2000*5/1000=10万元采取孰低原则,因此,扣除标准10万元,纳税调整25-10=15万元。2、广告费扣除标准和业务宣传费350万元;扣除标准2000*15%=300万元,纳税调整350-300=50万元。3、“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税收罚款1万元,纳税调整1万元,4、公益性捐赠支出25万元,扣除标准200*12%=24万元,纳税调整25-24=1万元。5、“投资收益”中有国债利息收入5万 ,免收收入,纳税调整(调减)-5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00+15+50+1+1-5=262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262*25%=65.5万元
1.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但为了保证税款及时、均衡入库,对企业所得税采取分期(按月或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办法。纳税人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纳税期限的实际数预缴,按实际数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l/12或1/4,或者经当地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分期预缴所得税。预缴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2.累计利润为负数理论上是不缴纳的,但要看你的利润方法计算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如果不符合,需要做调整
会计利润200加纳税调增(1+2+3)1业务招待费25*60%-2000*0.005=52营业外支出13公益性捐赠支出25-2000*12%=1减纳税调减国债利息收入5应纳税所得200+7-5=202应纳所得税202*25%=50.5(广告费不用处理)

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3,企业所得税要怎么算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其中:收入总额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是国债利息收入、权益性投资收益、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各项扣除是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具体规定的各项准予扣除的部分;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是指企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根据新税法的相关规定,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允许抵扣的税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适用税率-减免税额-允许抵扣的税额  其中: 适用税率,一般企业25%,小型微利企业20%,高新技术企业15%;减免税额,是指根据新法第四章”税收优惠”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或国务院制定的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计算出的减免税额; 允许抵扣的税额, 是指根据新法第四章”税收优惠”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中针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抵税。
调整项目: 1.业务应酬费可扣除5万元(1000万元x0.5%),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 2.福利费可扣除14万元(100x14%),调整增加有纳税所得额1万元; 3.工会经费可扣除2万元(100x2%),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4万元; 4.教育经费可扣除2.5万元(100x2.5%),调整增加有纳税所得额5.5万元 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100+15+1+4+5.5=125.5万元 尚需补缴所得税=125.5x25%-25=6.375万元
大方向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X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要怎么算

4,企业所得税按什么缴纳

一. 那正规的企业所得税要怎么交啊??? 1.若你开通网上申报 进入国税网站登入,申报的数据是根据你做的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申报,利润总额为亏损时,系统自动计算应交所得税0,利润总额为正数时,系统自动计算税额=利润总额*0.25 你确认利润总额没错 点提交扣款即可 2.若没有开通 门前申报,准备会计报表封面,所得税申报表(国税网站 下载),申报的当季度最后一个月利润表,资产负债表 ,加盖公章 ,税局窗口排队申报 二 .是一年一次还是一季度一次还是一月一次 一个季度一次 ,比如现在第二度,应在7月15号之前申报 三. 我看过书上有种是每季度预缴,年度汇缴,好像每个季度就算是不要交税,也要去国税零申报 季度预缴 指的是每个季度才照常申报,年度汇缴是指申报一整年的,不同的是 季度申报的利润总额以每个季度的申报 而年度汇缴是申报整年的利润总额,也就是12月利润表上本年累计数的利润总额 其中本年汇缴是需要请中介(事务所)签证,鉴证后的利润*0.25 最后的应交税金 跟你以前季度预缴相比较 多退少补...
公司注册地税务机关收交所得税,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工程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只能收取营业税,不能收取所得税。<br> 开具《外出经营证明》的目的,就是要在工程当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这样,营业税就交在当地了。<br> 所得税在机构注册地缴纳,是毫无疑问的。即便你公司在工程当地缴纳所得税,注册地的所得税,是一分也少不了的。<br> 把握这个原则,据理力争吧。记住一点:税务机关的水平,也是高低不平,有时候不如你的水平高。不必害怕他们。<br>在给你个总局法规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202.108.90.146%2fguoshui%2faction%2fgetarticleview1.do%3fid%3d78364%26flag%3d1" target="_blank">http://202.108.90.146/guoshui/action/getarticleview1.do?id=78364&amp;flag=1</a><br> <br>以上,仅供参考!

5,企业所得税怎么 报税

按1-3月份,4-6月份,7-9月份,10-12月份 所开成的利润总额季度预缴,年末统一汇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企业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税法)、相关税收政策,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的规定,计算填报纳税人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和附列资料等有关项目。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一)表体项目本表是在纳税人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等金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等差异)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集中填报。本表包括利润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计算、附列资料四个部分。1.“利润总额计算”中的项目,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口径计算填报。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纳税人其数据直接取自利润表;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其数据取自收入支出表;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纳税人其数据取自业务活动表;实行其他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根据本表项目进行分析填报。2.“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和“应纳税额计算”中的项目,除根据主表逻辑关系计算的外,通过附表相应栏次填报。(二)行次说明第1-13行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的说明编写。1.第1行“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数额填报。一般企业纳税人通过《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填报;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20)填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纳税人通过《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A103000)填报。2.第2行“营业成本”项目: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数额填报。一般企业纳税人通过《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填报;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A102020)填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纳税人,通过《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A103000)填报。3.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本行根据纳税人相关会计科目填报。纳税人在其他会计科目核算的本行不得重复填报。4.第4行“销售费用”:填报纳税人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本行通过《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中对应的“销售费用”填报。5.第5行“管理费用”:填报纳税人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本行通过《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中对应的“管理费用”填报。6.第6行“财务费用”:填报纳税人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筹资费用。本行通过《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中对应的“财务费用”填报。7.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填报纳税人计提各项资产准备发生的减值损失。本行根据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上的数额填报。实行其他会计准则等的比照填报。8.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填报纳税人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和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本行根据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数额填报。(损失以“-”号填列)9.第9行“投资收益”:填报纳税人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确认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根据企业“投资收益”科目的数额计算填报;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纳税人根据“其他收入”科目中的投资收益金额分析填报(损失以“-”号填列)。实行其他会计准则等的比照填报。10.第10行“营业利润”:填报纳税人当期的营业利润。根据上述项目计算填列。11.第11行“营业外收入”:填报纳税人取得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的金额。一般企业纳税人通过《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填报;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20)填报;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或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纳税人通过《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A103000)填报。12.第12行“营业外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的金额。一般企业纳税人通过《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填报;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A102020)填报;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或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纳税人通过《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A103000)填报。13.第13行“利润总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利润总额。根据上述项目计算填列。14.第14行“境外所得”:填报纳税人发生的分国(地区)别取得的境外税后所得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填报《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A108010)第14列减去第11列的差额。15.第1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本行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调增金额”列填报。16.第1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本行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调减金额”列填报。17.第17行“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填报属于税法规定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金额。本行通过《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0)填报。18.第18行“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选择用境外所得抵减境内亏损的数额。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A108000)填报。19.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报纳税人经过纳税调整、税收优惠、境外所得计算后的所得额。20.第20行“所得减免”:填报属于税法规定所得减免金额。本行通过《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A107020)填报,本行<0时,填写负数。21.第21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填报根据税法规定应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通过《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A107030)填报。22.第22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的数额,本行根据《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A106000)填报。23.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9-20-21-22行计算结果。本行不得为负数。本表第19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顺序计算结果本行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24.第24行“税率”:填报税法规定的税率25%。25.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3×24行。26.第26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实际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本行通过《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A107040)填报。27.第27行“抵免所得税额”:填报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的金额。本行通过《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A107050)填报。28.第28行“应纳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5-26-27行。29.第29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A108000)填报。30.第30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缴纳并实际缴纳(包括视同已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准予抵免税款)。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A108000)填报。31.第31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8+29-30行。32.第32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本纳税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包括按照税法规定的特定业务已预缴(征)的所得税额,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按规定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的所得税额。33.第33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应补(退)的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31-32行。34.第34行“总机构分摊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按照税收规定在总机构所在地分摊本年应补(退)所得税款。本行根据《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A109000)填报。35.第35行“财政集中分配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按照税收规定财政集中分配本年应补(退)所得税款。本行根据《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A109000)填报。36.第36行“总机构主体生产经营部门分摊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所属的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按照税收规定应分摊的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本行根据《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A109000)填报。37.第37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填报纳税人以前纳税年度汇算清缴多缴的税款尚未办理退税、并在本纳税年度抵缴的所得税额。38.第38行“以前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入库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以前纳税年度应缴未缴在本纳税年度入库所得税额。二、表内、表间关系(一)表内关系1.第10行=第1-2-3-4-5-6-7+8+9行。2.第13行=第10+11-12行。3.第19行=第13-14+15-16-17+18行。4.第23行=第19-20-21-22行。5.第25行=第23×24行。6.第28行=第25-26-27行。7.第31行=第28+29-30行。8.第33行=第31-32行。(二)表间关系1.第1行=表A101010第1行或表A101020第1行或表A103000第2+3+4+5+6行或表A103000第11+12+13+14+15行。2.第2行=表A102010第1行或表A102020第1行或表A103000第19+20+21+22行或表A103000第25+26+27行。3.第4行=表A104000第25行第1列。4.第5行=表A104000第25行第3列。5.第6行=表A104000第25行第5列。6.第11行=表A101010第16行或表A101020第35行或表A103000第9行或第17行。7.第12行=表A102010第16行或表A102020第33行或表A103000第23行或第28行。8.第14行=表A108010第10行第14列-第11列。9.第15行=表A105000第43行第3列。10.第16行=表A105000第43行第4列。11.第17行=表A107010第27行。12.第18行=表A108000第10行第6列。(当本表第13-14+15-16-17行≥0时,本行=0)。13.第20行=表A107020第40行第7列。14.第21行=表A107030第7行。15.第22行=表A106000第6行第10列。16.第26行=表A107040第29行。17.第27行=表A107050第7行第11列。18.第29行=表A108000第10行第9列。19.第30行=表A108000第10行第19列。20.第34行=表A109000第12+16行。21.第35行=表A109000第13行。22.第36行=表A109000第15行。

文章TAG:202年  企业  所得  所得税  202年企业所得税  
下一篇